2025年 02期
衰弱与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联研究: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任高灿;丁砚秋;闫子安;马晓昌;目的 衰弱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多系统功能的下降状态,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但观察性研究尚未证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本研究旨在使用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评估衰弱对心血管疾病的因果效应。方法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进行分析,暴露因素为衰弱指数,结局变量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使用逆方差加权法(IVW)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另外采用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式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进行水平多效性及异质性检验。结果 IVW结果显示,衰弱与心肌梗死(OR=1.926,95%CI:1.687~2.65,P=7.29×10-8)、心力衰竭(OR=1.423,95%CI:1.222~1.624,P=6.01×10-4)、高血压(OR=2.173,95%CI:1.910~2.436,P=7.50×10-9)、心房颤动(OR=1.791,95%CI:1.415~2.167,P=2.38×10-3)发生风险升高有关,没有证据支持衰弱和心脏瓣膜疾病(OR=1.138,95%CI:0.917~1.359,P=2.52×10-1)之间的关联,未发现水平多效性及异质性,留一法结果显示结果稳健。反向MR分析,提示心血管疾病与衰弱的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衰弱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衰弱并不会增加心脏瓣膜疾病风险。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心肌纤维化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陶婷;邹琦;韩国栋;刘艳;李典;孙守刚;目的 分析国内外心肌纤维化(MF)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2009年1月至2023年12月发表的MF相关文献。使用VOS 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国家、期刊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提取并制作图谱。结果共纳入14 777篇相关文献、2503名作者、66个国家和573个机构,国际刊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表的总期刊数量为1554种,其中在《Circulation》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发表的文献数量较多。发现494个高频关键词,并根据高频关键词确定7个类群:心脏磁共振T1映射评估MF、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s通路对MF进展的影响、研究MF时的氧化应激反应及动物模型选择、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与MF、心肌梗死致心室功能障碍的治疗、炎症反应对MF进展的影响、与MF相关的基因和生物标志物。结论 心肌纤维化作为前沿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象,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具有较高的价值,为该领域研究者聚焦研究热点,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基于ECG-ViEW数据库的心房颤动心电图预测特征研究
张凤至;陈舒宁;徐宗政;王悦;李媛;王德国;目的 运用公共ECG-ViEW数据库探讨体表心电图特征预测心房颤动(AF)发生的预测效果,为将来计算机辅助预测心房颤动技术提供基础。方法 从公用信息平台ECG-ViEW心电图数据中筛选出心房颤动患者窦性节律时心电图,比较其与非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参数差异。Logistics回归分析哪些心电图参数是心房颤动的风险因素。受试者操作曲线(ROC)分析以确定心电图参数判断心房颤动风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在181 560例患者中,其中3431例为AF组(1.9%),178 129例为非AF组(98.1%)。AF组心率快、PR间期、QRS波宽度、QTc间期显著高于非AF组(P<0.001)。而Hodges校正的QTc间期(95%CI:0.449~0.855,P=0.004)、异常P波电轴(左偏:95%CI:0.402~0.524,P<0.001;右偏:95%CI:0.630~0.786,P<0.001)、QRS-T角增宽(95%CI:3.165~3.871,P<0.001)是心房颤动独立风险因素。ROC显示纳入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异常P波电轴、QTc-Hodges延长及QRS-T角增宽联合推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为0.705,特异性为0.686(AUC=0.739,95%CI:0.731~0.748,P<0.001)。结论 心电图参数中的异常P波电轴、QTc延长及QRS-T角增宽3种心电图特征是心房颤动独立风险因素,可用于人群中心房颤动风险筛查。
肌肉减少性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任紫钰;吴妹;郭鹏霞;奥琪;易少威;李行知;周罡;李娜;吴建军;马彬;目的 肌肉减少性肥胖(以下简称肌少性肥胖,SO)是肥胖与肌少症共存的状态,有研究显示肌少性肥胖会增加老年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但受限于当前此类研究设计方法以及不同研究对SO的诊断方法不同,目前尚不清楚中老年肌少性肥胖患者是否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CBM数据库中关于SO和CVD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SO患者发生CVD风险的汇总相对比值比(ORs)及95%的置信区间(95%CIs)。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42 683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SO与CVD事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OR:2.07;95%CI:1.54~2.77)。亚组分析进一步揭示,随着年龄增加,SO患者发生CVD的风险呈上升趋势;SO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关联最高;SO不同标准对预测CVD风险存在差异,采用单一检测方法确诊的SO患者中,其CVD的发病风险最高。结论 SO与CV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年龄是SO影响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群是当前临床筛查的重点,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SO与不同CVD事件,特别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SO诊断方法及标准,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为预防和管理肌少性肥胖相关的心血管风险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策略。
SGLT2抑制剂对心血管风险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杨小凤;王林江;陈颖;牟川;袁媛;王浩宇;目的 系统评价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对心血管风险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sodium glucose transporter 2 inhibitors”、“inflammation”及“inflammatory biomarkers”等检索词,搜索了所有关于SGLT2抑制剂对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之日至2023年11月30日,筛选并纳入相关文献,使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共计2766例患者(男性占比61.3%),其中SGLT2抑制剂治疗组1491例,安慰剂或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12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SGLT2抑制剂的治疗能够降低心血管风险患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标准化均数差(SMD):-0.21;95%置信区间(CI):-0.39~-0.03,P=0.0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加权均数差[(WMD):-0.63;95%CI:-0.95~-0.32,P<0.0001)]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WMD=-0.55,95%CI:-0.84~-0.26,P=0.0002)]水平均降低;(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吡格列酮对照组中,SGLT2抑制剂组提高了脂联素水平(SMD=0.17,95%CI:0.02~0.32,P=0.02);(3)SGLT2抑制剂对瘦素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LT2抑制剂的治疗能够降低心血管风险患者炎症因子hs-CRP、TNF-α以及IL-6的水平,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SGLT2抑制剂在心血管风险患者中显示出抗炎作用,有望改善患者心血管事件及远期预后。
阈值效应分析的应用和R软件实现
盛松;张艳虹;环璐瑶;郭曼萍;马杭琨;高洪阳;赵阳;黄烨;当一研究因素超过某一阈值后,其作用大小或/和方向发生显著变化称为阈值效应。阈值效应分析作为一种统计工具,可以推测病变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尚缺乏开源、免费、简便、有效的工具实现阈值效应分析,确定阈值的过程复杂、工作量大,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因此本文通过实例展示如何通过编写的R脚本文件、精简代码等流程简化这一过程并且降低对编程技巧的要求,使非统计专业人员也能够进行阈值效应分析。首先,通过平滑曲线拟合观察研究因素(X)与结局(Y)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如果目测存在阈值,采用最大似然法、递归法、分段线性模型和似然比检验确定阈值、阈值前后两段效应量和前后两段的效应量是否显著。
临床实践指南的检索、评估、选择与应用:面向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实用策略
孙悦;梁丽喆;郑剑勋;张馨予;<正>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日益复杂化,临床实践指南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临床实践指南作为系统总结临床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不仅有利于帮助医学生跟踪医学前沿,提升其科研能力;还可帮助寻找标准化的诊疗依据,快速提高其临床能力;且有助于规范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品质和降低医疗成本[1,2]。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左室射血分数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陈崇杰;昃峰;段江波;李鼎;王龙;吴寸草;何金山;周旭;杨丹丹;李学斌;张海澄;目的 探索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158例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术后3~12个月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收集患者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术前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R和LVEF对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进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这两个指标对诊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确立诊断界值。分析用PLR和LVEF判断心房颤动复发结果的关联性和一致性(配对χ2检验),根据结果确定联合试验的必要性。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术前左心房内径(LAD)、PLR、LVEF、三酰甘油(T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LR及LVEF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LR及LVEF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2及0.581,联合指标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AUC为0.682;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串联试验和并联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串联试验较单一试验特异度提高。结论 术前高PLR和低LVEF可以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根据预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床需求,推荐采用PLR及LVEF串联试验提高诊断效率。
冠心宁注射液促进淋巴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研究
张迎雪;朱思楠;房志锐;许振坤;白雨欣;王虹;陈璐;目的 探讨冠心宁注射液促进淋巴管新生改善小鼠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6~8周龄健康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模型组、冠心宁注射液低剂量组、冠心宁注射液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每组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通过永久性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小鼠MI模型。假手术组及MI模型组腹腔注射0.1 ml生理盐水,冠心宁注射液低、高剂量组腹腔分别注射2.5 ml/kg及5 ml/kg冠心宁注射液、卡托普利组灌胃给药23.4 ml/kg卡托普利,术后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治疗4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收集心脏组织采用HE染色检测小鼠心脏病理形态,Masson染色检测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荧光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68(CD68)、淋巴管内皮受体-1(LYVE-1)的表达,WB法检测LYVE-1蛋白含量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纵膈淋巴结中CD68比例。结果 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左室LVEF、LVFS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冠心宁注射液低剂量组LVEF显著升高,LVEDD、LVESD显著降低,(P<0.05),冠心宁注射液高剂量组LVEF、LVFS显著升高,LVEDD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宁注射液低、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心肌梗死面积均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宁注射液低、高剂量组梗死边缘区CD68炎性细胞浸润水平降低(P<0.05),淋巴管相关指标LYVE-1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P<0.05),纵膈淋巴结中CD68细胞比例增加(P<0.05)。结论 冠心宁注射液可明显改善MI小鼠心功能,并能够调节梗死边缘区淋巴管限制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为阐明冠心宁注射液调节心脏淋巴管生成促进心肌缺血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PCSK9抑制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刘庆力;杨丽;牛少琼;刘思蕾;目的 初步探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PSCK9)抑制剂(Evolocumab)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9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所有患者在ACS发作后至少24 h开始接受瑞舒伐他汀10 mg/d。联合用药组患者在ACS发作后1周接受Evolocumab(每2周140 mg)治疗。他汀类单药治疗组患者仅服用瑞舒伐他汀。在急诊PCI后4周和12周,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评估Evolocumab对纤维帽厚度(FCT)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影响。结果 12周的随访中,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与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总胆固醇(TC)和LDL-C的降低值(δTC和δLDL-C)更低,但同时HDL-C升高值(δHDL-C)更高(P<0.05)。OCT分析显示,与他汀类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随访4周时的最小FCT更大(P<0.05)。随访12周时,联合用药组的最小FCT大于他汀类单药治疗组,同时最大脂质弧和脂质斑块长度低于他汀类单药治疗组(P<0.05)。结论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加入PCSK9抑制剂可能会导致FCT增加和富含脂质的斑块的消退,同时LDL-C水平降低程度更显著。